close

*公共選擇理論

1. 代表人物:Buchanan, Tullock, Olson

2. 核心概念:政治場域的行動者(例如選民/政客/常業文官)都是理性自利的,且將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結果.

3. 假定:根據新古典經濟學的假定(a)"人是理性自利的"(b)人會追求自利結果的最大化,可以推論出市場中所有的行動者都是理性自利的,並且追求自利結果的最大化.

   理性自利的定義:(a)人的偏好符合遞移律排列;(b)人將為自身謀福利

   推論的方式:演繹邏輯(將一個普遍/抽象的定理推論到許多具體/個體的個案)

4. 貢獻:有助於理解政治世界中因自利動機所引起的行為模式,例如競租行為.

5. 限制:將所有人類動機化約為"自利",有過度簡化之嫌.(不同的次級系統就有不同的性質, 目標, 預算結構,解決方式:再加上制度因素來討論)

   

*公共選擇理論觀點下的公民性格與行為
1. 理性的無知:理性的無知(rational ignorance):Downs提出.理性自利的公民將自行篩選各項資訊,僅對部分資訊進行理解,從而對其他資訊保持無知.

 
2. 用腳投票:理性自利的公民將自行遷移到最有利於他們的"行政區"居住.

 

*P. Dunleavy 的 Bureau-Shaping Model
1. 源起:官僚所處的"制度環境"將對其自利行為造成形塑效果.
2. 意義:官僚系統並非"鐵板"一塊,其中存在著許多"次級系統"(例如:部門,層級,職等..).
在研究官僚行為時,應該對其所屬機構的性質目標以及預算結構進行討論,藉以探尋官僚人員在"不同制度"中"如何展現其自利行為".
3. 影響:在公共選擇理論的基礎,再加上"制度因素"的探討.

 

*公共選擇觀點下的官僚行為

預算最大化模型
(一) 尼斯坎南(Niskanan)提出,首位以公共選擇研究官僚行為.
(二) 前提:
1.行政官僚與立法機關之間具有"資訊不對稱"的關係.
2.而行政官僚可以藉由政黨政綱或競選承諾而得知代議士的
價值或偏好.
3. 前兩項導致立法機關無法確實監督行政官僚,行政官僚可任意追求預算規模的最大化.
(三) 邏輯(推論過程):
1. 人類是理性自利的;官僚人員也是人,所以官僚人員也是理性自利的.
2. 理性自利的人會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所以官僚也會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3. 最符合官僚利益者係"所屬機關預算的擴張",而此將使得"福利的增加,資源的擴充,人力的增配"等.

 

 

*歐森(Mancur Olson):"集體行動的邏輯":

 

1. 歐森所要挑戰的通說:

 

 (1) 若組織中的所有個人都擁有相同的目標,則所有人將集體地行動,藉以達成該目標(相似概念---組織發展:個人目標與組織目標的協調)
 (2) 民主社會的運作原則是"少數服從多數".

 2. 前提:組織或集體行動所產生的結果多屬"公共財"性質,因此具有非排他性非對立性,任何人均可享受集體行動的成果,不得將特定個人或團體排除在使用範圍之外,並且經濟資產將不因使用者的增加而降低品質。而公共財的非排他性會衍生搭便車(free rider)的投機行為

 3. 搭便車問題:由於公共財的非排他性,將導致沒有為集體行動支付任何代價的成員,亦可享有集體行動的結果,而衍生搭便車問題

 4. 集體行動的邏輯:由於人人均想搭便車,當這種投機心理或行為到達某種程度,導致無人願意貢獻於集體行動,使得集體行動無從發生。甚至,將可能形成"少數凌駕多數"的弔詭現象

 5. 少數凌駕多數:當大團體(多數人)因為搭便車問題而無法產生集體行動時,而小團體(少數人)卻採取集體行動,將導致少數人的意志獲得表達,多數人的意志無法獲得表達

 歐森認為,相較於小團體,大團體更容易發生搭便車問題。原因是:(a) 小團體人際互動頻繁,較易形成人群之間的相互監督、約制(b) 小團體中,每位成員由集體行動獲取的利益較高。由(a), (b)可見小團體較具有行動誘因

6. 白搭便車問題的處理方式:

 (a)藉由科層強制力的行使

   (b)設計選擇誘因或附加報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iwannahi 的頭像
    iwannahi

    iwannahi的部落格

    iwanna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