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策)
公共政策請敘述下列學者對政策決定做出何種核心貢獻?【100三等一般警察人員】
1.Herbert A. Simon(滿意決策途徑之提出者)
2.Elinor Ostrom 美國經濟學家
3.James B. Quinn
4.Michael Cohen, James March, and Johan Olsen
5.Irving Janis

 

賽蒙(Herbert A. Simon):在<行政行為>一書中反對理性廣博決策所認為決策可以純粹理性,追求最佳的決策,而認為人乃是行政人,只能達到意圖理性,追求滿意的或足夠好的決策,此因個人能力、時間與精力及環境均有限制性,故周詳的理性考慮不存在現實世界中。

2 歐斯壯(Elinor Ostrom)分別探討了集權的制度、分權的制度及多中心的制度對於可持續發展及自然資源的管理諸方面的不同績效和影響,結合理性分析的方法,為公共政策的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研究特別注重人類與生態系統間的互動,對自然資源須透過多元制度安排,防止生態系統的崩潰,並強調政府組織在作政策決定時,必須投入更多時間與精力維護生態體系

相關網頁連結: http://wiki.mbalib.com/zh-tw/Elinor_Ostrom

3. 詹姆斯·佈雷恩·奎因(James Brian Quinn)對政策決定做出何種核心貢獻:其著作:《應變戰略:邏輯漸進主義》(1980),提出邏輯漸進的觀點。這一觀點認為組織和環境非常複雜,戰略家們無法制定出一套全面綜合的可供決策者選擇的方案,並且人類的能力和行為降低數學優化結果的準確性,無法使企業挑選最好的方案。因此,計劃方法並不能切合實際的管理,應當實行“邏輯漸進主義”,即高層管理人員首先確定其組織的未來發展目標,然後藉由不斷調整其核心業務,控制新增加的經營範圍而達到目標。

PS.   J. B. Quinn 邏輯漸進模式;邏輯>>數學優化 漸進>>不斷調整(核心業務)

 4. 柯漢(M. Cohen)、馬區(J. March)與歐森(J.Olsen)提出垃圾桶決策途徑,指組織的決策過程是將許多解決方案、問題與決策者丟在一容器(垃圾桶)中,隨機碰撞的結果。此乃因組織的無政府狀態之特性所造成的,這種特性使得決策者的偏好不穩定,因此產生有問題的偏好;加上不明確的技術及流動式的參與,後者更使得決策無法一氣呵成。因此柯漢等人認為,機關組織的決策結構,如同一個由參與者、問題、解決方案與選擇機會四項分立的支流所匯聚起來的垃圾桶,該機關組織最後所產生的決策如何,端視垃圾桶中的問題是否碰到解決方案、解決方案是否符合參與者利益,以及決策者是否有機會同時發現問題與解決方案而定,也因此組織就像是一種觀念鬆散聚合。

5. Irving Janis提出所謂"團體盲思"的規劃過程,是產生錯誤或不當的決策之原因。團體盲思(groupthink)的意義,係指團體內,因具有高度凝聚力,強調團結一致的重要性,因此壓抑個人獨立思考判斷之能力,放棄批判及提出不同意見之機會,故又稱"團體壓力"。依據I. L. Janis之看法,當一個團體出現以下徵候時,便會發生團體盲思的現象:團體充滿無懈可擊的幻想對不愉快及不確定資料予以合理化對持不同意見者施以壓力強迫其順從團體意思等;因此為避免團體盲思,政策規劃應可採取政策得菲法,以便政策利害關係人得以充分表達意見,並進行辯論,而使政策決策能得到多元利害關係人之接受。

 

字數:1089 目標字數:800

(相關)

James B. Quinn:著有<知識管理與創新>,主張智慧與創新是當代組織優勢來源,並將知識分為四種,列舉如下,此四種知識是一連續體,越往下之層次將越高:

  (1) 實證知識:指專業人員透過廣泛、深入的訓練與實際經驗因而能掌握特定領域的基本知識。(p714)

  (2) 高級技能:指能將書上習得的知識轉化為有效的執行。專業人員必須學會將特定專業領用的原則,應用到複雜的現實問題上,從而創造出實用價值。

  (3) 系統認知指對特定專業領域因果關係的深入了解。系統認知的最終表現,就是能展現出受過高度訓練的直覺。

  (4) 自我激勵創造力包括追求成功的意志、動機及調適能力。此種知識的產生隨時依外在環境變遷而自我調適,持續產生與學習以保持知識的優勢。

 

Elinor Ostrom 其著有<Governing the Common>,探究公有資源之管理方式,並提倡社會資本理論,認為要能有效管理公共財,一定是建立在大家都互相信任之前提下,才可能達成,反之,若每個人因為要獲得更多的利益時,選擇背叛,則會發生公共財悲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wanna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