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有關「民主政治」一詞之意涵,可謂眾說紛紜。試就學者觀點,說明民主政治的意義?並請說明民主政治成立與發展應具備那些環境及條件?【97 調查局】

(一) 民主政治的意義:民主政治可說是近代各國的主要政治制度.民主政治係指透過自由競爭的選舉方式,讓統治者產生經由被治者的同意,藉以保障人權的制度.

  民主政治有其主要原則,依據藍尼(A. Ranney)所言,民主原則有人民主權、政治平等、大眾諮商、多數決等,茲列如下說明之:

  1. 人民主權:它是民主政治的核心要素。包括了責任政治與有意義的選舉。所謂的責任政治就是有一個負責任的政府,必須對人民負責;所謂有意義的選舉具備了競爭性的選舉政府有權力更替的可能性人民有持異議與不服從的權利。有意義的選舉主要是在保障人民主權。

   2. 政治平等:係指每位公民都能享有平等的投票權,即是"一人一票,票票等值",並且每位公民皆能享有公平爭取政府職位的權利。除上述兩種政治系統內的權利屬於政治平等,另外,人民的言論自由與新聞的媒體報導自由都是政治平等的表現。

 3. 大眾諮商(人民諮商):通常民主政治的制度會以代議民主為主,大多數人無法直接參與每天的政治決策,惟人民選出的國會議員與政府官員所制定的決策,必須考量人民的需求。因此政府採取主動的方式去探求民意,例如民調、媒體報導、選舉結果,或政府只是被動的接受人民意見的表達,例如陳情、遊說。

 4. 多數決:係指少數服從多數,這是源自盧梭的"全意志",然而為了避免"多數暴力",並且尊重少數的意見,因此出現少數否決權的制度設計。

(二) 民主政治成立與發展應具備的環境及條件:

 民主政治的成功條件有賴於"主觀條件的發動"與"客觀條件的配合"。

 1.  主觀條件係指"政治精英與各領域的上層人士帶動社會多數人進行民主化的過程。"依據政治轉型研究途徑來觀察民主轉型的過程,可分為3種方式:分別是移轉、變革、置換。茲列如下說明之:

      (1) 移轉方式:這種民主轉型的方式係由統治精英加上反對政權的團體合作,讓威權政體得以民主化的過程。這是主觀條件中較好的方式,因為這是由較有政治經驗的統治精英與反對團體的合作,促成民主轉型,所以民主化過程較具有政治系統的穩定性。 

      (2) 變革方式:主要係由統治精英的帶領,直接促使政體民主化的過程。

   (3) 置換方式:係由反對政權的團體帶領人民反抗,促使威權政體轉型為民主政體,惟置換的方式是主觀條件當中最不好的方式.推翻一個政權將導致國內各個政治勢力往後會循最激烈的方式(推翻)來解決政治問題,造成民主政治的制度無法鞏固。

  綜上3種主觀條件,發動民主轉型的政治精英若能堅持民主政治的理想,不因個人的權力慾或施政方便而放棄民主理想,將使民主成功機率更高。

  2. 民主成功的客觀條件(環境條件),可分別從經濟、社會、及文化面向來分析,茲列如下說明之:

    (1) 經濟層面:依據李普賽 (Lipset) 研究經濟發展與民主成功的相關性發現,經濟發展程度與民主之間具有高度的相關性。但是李普賽也發現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後,與民主間的相關性便顯著降低,因此不宜存在"經濟決定論",只能說經濟發展有助於民主成功。至於經濟發展對於民主政治的影響方向可分為"經濟停滯"與"經濟成長"兩個面向來討論,經濟停滯可能消減威權政體的正當性,尤其經濟危機是瓦解合法統治權威的政績困境;經濟成長是奠定民主政治的經濟基礎,同時也會破壞威權政體的穩定性.綜上而述,一定程度的經濟發展加上短期的經濟危機是民主轉型的重要原因.

   (2) 社會層面:承上,經濟發展影響社會結構的變遷、社會多元化,並且產生功能性需求.社會層面可分為社會階層化、社會流動性、社會多元性、社會分歧程度來觀察這些變項對於民主成功與否的影響。

     A. 社會階層化:通常階層化低的社會,會比階層化高的社會來得民主。中產階級的擴大也對民主政治產生正面的影響。

     B. 社會流動性:通常社會流動性越高,民主程度也就越高。例如民主觀念能夠在不同階層的社會成員之間討論,促使民主政治的觀念不只是受過政治學教育的人能接觸,更能普及更多的社會成員.

     C. 社會多元性當一個社會的功能性需求的增加,促使利益團體更多元,導致政府決策權力分散,威權政體難以進行社會控制,而無法再次集權.社會多元性代表該社會中組織類型的複雜程度,通常社會越多元,代表權力越分散,因此民主程度也就越高。

     D. 社會分歧程度:通常社會分歧程度越高,就代表這個社會缺乏共識,因此不易民主。例如民意類型中的"偏執兩極型",嚴重程度變高甚至會導致國家的分裂.

   (3) 文化層面:民主政治講究理性、妥協、法治觀念、容忍異己的態度,這些條件必須是在一個開放、開明,重視科學與實證的文化環境才能培養出來。奥蒙與佛巴提出理想的政治文化是公民文化,一方面支持政府,卻也對政府批評,公民有政治參與的可能,也對政治事務有一定程度的認識與能力;反觀極端的政治文化,例如參與型政治文化比較容易參與爆炸、政治狂熱,地域型的政治文化又過份冷漠,這兩種政治文化下的公民容易導致野心家的利用,或以激烈的置換方式試圖政體,造成政治體系的不穩定.綜上而述,公民文化屬於中庸的政治文化,能提供民主政治的系統穩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iwannahi 的頭像
    iwannahi

    iwannahi的部落格

    iwanna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