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政治學)
從1980年代起,新制度主義成為政治學研究的新趨勢,請問何謂新制度主義?其與舊制度主義有何不同?請舉例說明新制度主義如何應用在國家(state)的研究中?【89薦任升等】

擬答:

一、新制度主義的興起背景與意涵

1960 年代盛行的行為主義試圖修正傳統制度主義偏重靜態研究的缺失,然而卻矯枉過正,行為主義刻意排除法規、制度的重要性,僅專注研究政治文化等非正式結構的因素,對政治現象的分析仍有不足之處。1980 年代許多學者開始重拾對制度的研究,史卡契波(Scacpol)《把國家找回來》一書的號召下,新制度主義成為政治學研究的新趨勢。 

新制度主義的意涵依據李帕特(A. Lijphart)的定義,新制度主義係指強調歷史、結構對制度形成的制約,以及重視選擇"制度"的政治人物與政黨,其動機與利益.進一步透過制度設計解決衝突,求得國家的穩定.

  

二 新制度論與傳統制度研究的比較

()所追求的知識不同

傳統制度研究乃在澄清正式制度的議題,建構國家、政體與政府的類型,目的在說明國家政治運作的規則與學者研究比較的基礎;新制度主義則更能掌握人類一般的政治生活,例如利益團體、政黨或政治人物對制度的選擇,除了正式制度外,更重視制度設計受到社會背景與文化的影響

()研究途徑及方法不同

傳統制度研究所採取的是靜態、描述的研究途徑,並且使用演繹解釋的方法論來研究政治哲學,因此傳統制度研究較為不明確、較為主觀、重視的是應然面(Why)問題,新制度主義則兼採靜態及動態的研究方法,它試圖以社會學、經濟學等其他學科方式來解釋制度的特殊性,因此較為明確、客觀與解釋力,除了重視應然面(制度),也研究實然面(what)的制度設計。

()研究層次與範圍不同

傳統制度研究的研究對象以國家為主,屬於上層理論,且傳統制度研究多侷限在規範層次;新制度主義的研究範圍更為擴大,除了制度本身,更研究政治行動者的動機與利益,並涵括了超國家及次國家的領域,屬於中層理論。

()關聯學科不同

傳統制度研究的相關學科不脫法學、哲學和歷史學,新制度論則採取多元理論途徑,涵蓋經濟、統計、社會心理、組織理論和組織行為等學科,又例如研究國家與社會關係的統合主義、個人理性選擇並行為的公共選擇均為其範疇。

 

 

三 新制度主義應用在國家的研究中的特點,新國家主義研究途徑為例,茲列如下說明之:

  (一) 較重視"統治與控制"方面的政治問題:新國家主義學者所關切的問題是,在內外部威脅下,國家如何維持控制與秩序.

  (二) 在公共政策的制定過程,將國家視為一個行動者:國家不只是對社會所偏好的事物,或對社會的特質做出忠實反映的機關而已.國家是影響政策制定的一個外在因素,或著至少是一個中介變數.

  (三) 歷史的抉擇:新國家主義的研究特別注重歷史發展中的某些抉擇.由於歷史條件所致,導致某些政治制度的出現,也導致某些事件的出現與不出現,因而產生不一樣的歷史抉擇.

  (四) 制度與機關約束的重視:新國家主義的研究,比較重視制度與機關約束,以及他們對個人行為的影響與作用.所以政治活動的結果,不是單純由社會上各種團體互動所決定.國家權力結構的種種制度安排,在在影響人們對自我利益的觀點.

   

  

 

 

 

 

筆記:

新制度主義的研究途徑有以下三大範疇:

()歷史的制度主義:折衷途徑(途徑依賴)

從歷史的觀點來看,制度的起源是人類為求生存所進行分工合作的機制,進而在長期發展下形成「合作共識」,於是人們為了得到利益和保護,而向國家負擔義務。

()理性抉擇的制度主義:算計途徑

理性抉擇的制度主義又稱「新制度經濟學」,認為制度是由意圖效用極大化的個人組成,而為了防止個人私利危及組織目標,因此必須建立規則以降低私利帶來的社會成本。是以,新制度經濟學將焦點置於「降低交易成本」、「提供激勵誘因」、「消除外部性」和「創造合作條件」。

()社會學的制度主義:文化途徑

此一觀點認為個人行為不僅受制度影響,亦受到社會價值觀念、倫理規範、風俗道德和意識形態等「非正式制度」的約束,而這正可彌補正式制度所無法規範的領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iwannahi 的頭像
    iwannahi

    iwannahi的部落格

    iwanna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