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空中大學副教授 謝明瑞
助理研究員 周信佑
正面論證根據(論證基礎)
W 台灣為海島型經濟,必須經由國際貿易的擴張,才能帶動國內的經濟成長
WB:台灣是一個外向型經濟體系,是高度依賴外需成長的國家
W 大陸市場大,且屬新興成長市場,台灣市場小,屬成熟市場,在此情況下,若要促進國內產業升級,則對外開放並開拓海外市場,就是我國追求經濟成長所必需具備的過程
WB 1 2012年,中國大陸GDP已達到8.77兆美元,是僅次於歐盟與美國的全球第三大經濟體;
WB2 同年,兩岸經貿往來達1,224億美元,佔我國貿易總額比重為21.3%,若加計香港部分為1,624億美元,佔我國貿易總額比重升至28.4%。
WB 3 此外,2012年的兩岸貿易順差(含香港)為751億美元,遠大於我對全球貿易順差304億美元。
W 大陸市場很大,台資若不到位,亦會另有外資進駐,因此,若能有良善的管理辦法,先以台商較熟悉的海西當跳板,再逐步發展內陸市場,則有助於業者深化優勢與減少風險。
W 投資申請將由投審會、文化部、陸委會,以及相關機關逐案進行聯合審查,只要涉及出版就不會核准。
本研究的結論如下述:(可作為正面論證根據)
1.台灣為海島型經濟,必須經由國際貿易的擴張來帶動國內的經濟成長,而兩岸服貿協議的簽署,亦是帶動國內經濟成長的重要因素,唯有進一步的開放,才能帶動國內各級產業的成長。
2.服務業是台灣的競爭強項,自由開放可以擴大市場,提升競爭力。
3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以後,可讓台灣充分利用大陸經濟成長的好處,亦可作為我國洽簽FTAs、RCEP及TPP進行準備。
4.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簽署是兩岸經貿關係向前邁進的一大步,對於台灣未來的經濟能否順利發展至為重要。
5.兩岸「服貿協議」的簽署,對台灣大多數產業都能發揮重大的綜效,而其所以造成業者的反彈,除了民主國家的特性使然之外,政府缺少有計劃性的溝通,應是造成朝野觀感不佳的主要原因。
原文: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政策之探討 -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網址: http://www.npf.org.tw/post/2/12548
市場開放方面的成果或預期效益分述如下:
1.大陸對我開放的80項服務業均是WTO+的待遇,是「高標」的開放。
2.有83%的項目是高於或等於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CEPA),其中93%金融項目是高於或等於CEPA。
3.若與陸方「十二五」規劃中有關服務業21項目相較,陸方開放有17項承諾
原文: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政策之探討 -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網址: http://www.npf.org.tw/post/2/12548
2012年,我國服務業佔GDP比重達71.3%,大陸則正處於由世界工廠轉變成世界市場階段,2012年服務業佔GDP比重約為44.6%,2013年第一季達47.8%,成長相當快速,而在2013年的服貿協議中,大陸給予我方80項開放業別,都是高於大陸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承諾標準,甚至部分優於香港方的CEPA,是一項「高標」的開放,不僅有利於發揮ECFA綜效,台資在開拓大陸市場時更可以佔據先機。
原文: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政策之探討 -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網址: http://www.npf.org.tw/post/2/12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