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政策工具?試就所知舉例說明政策工具之種類與性質,並分析政策制定者可能以何種途徑選擇政策工具.(95台大)
一 政策工具之意義
「政策工具」係指將抽象政策目標轉化為具體政策行動之工具或機制。政策目標本身僅是代表政府機關之理想狀態,它必須透過標的團體之運作才能完成政策目標。因此,我們之所以要設計政策工具,主要的理由即在於希望選擇某種政策工具,以改變標的團體之行為,而該行為能夠符合政策目標。
二 政策工具之種類與性質:
政策工具根據史奈德(Schneider)與英格蘭(Ingram)的分類,說明如下.
(1) 權威:政府藉由合法強制力,來達成其政策目標.屬於權威型政策工具.
(2) 誘因:政府藉由提供經濟誘因來鼓勵或減少標的團體的特定行為,以便達成其政策目標.誘因的政策工具是一種互蒙其利的"交易"方式,而誘因的種類包括正向誘因的補助與負向誘因的賦稅.若以誘因的方向與供給/需求的面向可以說明所要鼓勵或減少的行為是屬於哪一個標的團體,例如:供給面的賦稅,該政策工具會導致供給者減少數量(例如徵收高額的貨物稅);需求面的補貼會導致消費者的增加需求量(例如發放消費券).
(3) 符號:又稱為傳道、情感或勸勉.係指政府藉由宣傳或公關的方式來改變民眾的認知,增進民眾的順服度,進而達成其政策目標.例如:由政府認證的CAS (優良食品的品質保證) 宣導政府推廣「優質農業」及「安全農業」的理念.
(4) 自我管理型工具:係指政府機關設立原則性的規範,並且藉由標的人口的自我管理來達成其政策目標.自我管理型政策工具的前提是"標的人口需具備自我管理的能力.其類型又可區分為能力建立與社會學習:
1. 能力建立(授能):政府藉由單方向的教導,授與標的人口政策相關能力,使其得以"自我管理",進而達成政策目標.例如:"農村再造條例"相關內容輔導村里長美化村里環境、政府機關"授權"各出口同業公會自行檢驗管制出口商品.
2. 社會學習:政府藉由讓標的人口"參與政策的過程",來建立相關政策的知識與能力,進而達成政策目標.例如公聽會、檢討會的舉辦納入多元利害關係人的建議.
(5) 系統改變:係指從政府部門提供的財貨或服務,變成由民間部門提供,也就是改變公共服務的生產輸送系統.它有兩種方式,分別是:由政府轉由營利導向的私人企業提供的財貨或服務,即是政府的民營化策略;以及從政府轉由理念導向的志願部門、非政府組織來提供財貨服務,即是合產或是協力.(Elmore)
三 政策制定者可能以多元觀點分析模式來選擇政策工具:
依據艾里森 (Allison)研究"古巴飛彈危機"的決策模式,他提出了多元觀點分析模式(TOP分析模式),藉此整合3種觀點來分析問題的情境,並做出決策.TOP分析模式的多元觀點是理性決策模式、官僚工程模式與政治互動模式的整合分析,分別說明如下:
(1) 理性決策模式:係指決策是決策者理性規劃與理性分析下的產物.
(2) 官僚工程模式:係指決策是依據官僚組織的慣例(或稱作官僚組織的標準作業流程)的產物.
(3) 政治互動模式:係指決策是政治行動者在衝突與妥協下的產物.
選擇政策工具的途徑必須先依據問題的情境來進行分析,上述三種模式只是歸類後的觀點,實際政策問題可能面臨上述三種模式同時存在,或是依比例而存在,因此選擇政策工具並沒有決對的判斷標準,必須以實際情形來多加分析,才能選擇出較佳的政策工具.
其他關於"政府選擇政策工具"的原則:
1提出者:Linder and Peters
2變項:國家能力(高度VS低度)、政策次級系統(高度複雜VS低度複雜)
國家能力的定義:政府機關是否具有充足的"資源與知識能力"得以干預政策次級系統.
政策次級系統的屬性:政策利害關係人之間的連結、互動關係之複雜程度.
3政策工具:選擇政策工具,係根據變項(國家能力與政策次級系統)區分為
市場工具、管制工具、志願型工具、混合工具
(1) 市場工具 選擇情境:高度國家能力+高度複雜的政策次級系統
政策工具:民營化工具.
政府角色:領航者,政府負責政策設計與規劃,並且監督政策執行(由民間)
(2) 管制工具 選擇情境:高度國家能力+低度複雜的政策次級系統
政策工具:權威型工具
政府角色:政策規劃者與政策執行者
(3) 志願型工具 選擇情境:低度國家能力+高度複雜的政策次級系統
政策工具:自我管理型工具(授能與社會學習)
方式、意義:藉由標的人口的自我管理來達成目標.
(4) 混合工具 選擇情境:低度國家能力+低度複雜的政策次級系統
方式、意義:權變的選擇政策工具.